王琪璋,号泽田,清雅贤居士,明月开元楼主。别署凌霄斋,颐心轩。1941年生于山东省宁津县,汉族,1963年大学毕业从医。现就职宁津县中医院,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名誉院长,县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德州市书协副秘书长,县文联副主席,县书协名誉主席。
王琪璋,号泽田,清雅贤居士,明月开元楼主。别署凌霄斋,颐心轩。1941年生于山东省宁津县,汉族,1963年大学毕业从医。现就职宁津县中医院,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名誉院长,县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德州市书协副秘书长,县文联副主席,县书协名誉主席。
1990年首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行书,佳作奖。
1991年二王杯全国书法大赛,行书条幅,优秀奖。
1992年国际现代书法大赛,行书对联,优秀奖,并入编《国际现代书法集》。
行书对联,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
1993年《北京·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书法大赛,行草,优秀奖。(中书协、中美协主办)
1996年首届兰亭奖牡丹杯书法展,行草横幅,参展。(中书协)
1997年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行草条幅参展。
首届山东省科技界书画展,行草对联,二等奖。行草中堂,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
1998年世界华人书画展,行书对联,参展。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行草横幅,参展。(中书协)
中华魂全国书画艺术大展,行草四条屏,优秀奖。
1999年当代中国艺术家丛书《王琪璋书法集>,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行草四条屏,参展。(中书协)
2001年被评为德州书法创作二等奖。
2003年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大赛,行草册页,参展。(中书协主办)
《王琪璋精品书法集》,华夏文艺出版社。
2004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草书册页,参展。(中书协)
2005年第三届全国百家书法精品展,草书六条屏,参展。(中书协、天津市文联)
第五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行草条幅,一等奖。
传略及作品入编《中国现代名家书画精品选》,《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作品见诸《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美术大观》,《书法赏评》等专业报刊。《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艺术中国报》,《中国书画家报》,《大河楹联报》,《神州诗书画报》等做过专题介绍。作品先后被国家博物馆、文化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收藏。
出版有:《王琪璋书法集》中国画报出版社:《王琪璋精品书法集》华夏文艺出版社:《王琪璋书法集》人民日报社主办艺术民生周刊(2014年)《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王琪璋》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空谷足音般的遥远与旷古
——简谈王琪璋先生的书法
安黎
活至半世,阅人无数,阅事无数,亦阅书无数。阅多了,就辨得来顽石与玉石,分得清稻谷与稻草。
就我目力而言,王琪璋先生的书法堪称“上中之上”,其气韵之雅致,气度之超拔,气象之恢弘,非一般化的书者可以比肩。那一笔一划,似山岭逶迤,犹古木横斜,若落雁抖翅,弥散着古意,隐匿着动感,不俗不艳,不浮不躁,在静谧中寻求变幻多端,在沉稳中寻求摇曳多姿,静中有动,实中有虚,在平坦中铺垫奇崛,在迂回中映现辽阔,在“一枝红杏出墙来”中透射满园绚烂,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展示波澜壮阔。
王琪璋的书法,集合多种美学元素于一体,杂糅多家书艺悠长于一身,继而形成了风采独具的个体书法风格。他笔力雄健又不失柔和,体态骨立又不失丰盈,涩滞中求温润,粗粝中求晶莹,在视觉上给人以空谷足音般的遥远与旷古。从中不难看出,书者文化积存之厚重,磨砺功底之扎实。
2016.8.18
(安黎 : 西安人,当代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
著名书法家王琪璋作品赏评
尹旭
近日,王琪璋同志寄来他的书法作品集一册,并希望我能谈点批评意见。看了作品集之后,我觉得还真的有几句话可说。但因为并不熟悉琪璋其人,所以这里也就只能颇为表面化地就字论字了。
我总的感觉琪璋的字已经很不错。这很不错的主要标志,就是他已经写出了一种颇为成熟的个人风格。这是一种轻松闲雅的风格,也是一种率意天真的风格;是很有些“林下”之风的。因而信手拈来似不经意,而笔之所及则水到渠成,已基本不见“作意”、“经营”之迹。何绍基说得好,如果写字“不成家数”,那便是“枉费精神”。而“成家数”,就是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来。可以确认,琪璋的字,是算得上“成家数”的了。
琪璋的字之所以“很不错”,还在于他较好的解决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因而他的字传统功力与韵致是即目可辨、无可怀疑的(如其中那黄庭坚与于右任的影子便非常清晰);他的字对时代气息与追求也是即目可辨、无可怀疑的(因而它总体上仍是“很时尚”的)。众所周知,正确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实乃当今任何一位书家走向艺术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此事是说来容易,实则很难。应该说,琪璋对这一“难题”的解决,是较为成功的。
就具体的方法、途径的层面来看,琪璋同志解决这一“难题”所走的也是一条将帖学与民间书迹结合的路子;亦即将帖学中的某些因素与民间书迹中的某些因素糅合与熔铸于一身的路子。因而在琪璋的作品中,那点画、结体与章法中的民间书迹特征随处可见,但那韵致、那机理则无疑又是帖学性质的了。应该说,在这里,他较为成功地将民间书迹提升到了帖学的水平,而不是如时下相当部分人那样地将帖学降低到了民间书迹的层次。
琪璋的一件作品中写有前人的这样两句话:“无须故作惊人笔,写得性灵品自高。”看来,这理应也是他的一种艺术理想与追求了。也许正是这种艺术理想与追求的一种形象显现吧,所以我觉得如果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他的艺术特征的话,倒是颇为恰如其分的。的确,琪璋的字,就是以这种并不故作惊人之笔而又有一定的艺术品位为特色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特色,而不是一种完美;其缺点与不足也仍是可见的,如有的作品中的局部的不协调之类。但这已经是瑕不掩瑜的了。
这就是琪璋的书法作品集,所留给我的一些大体印象。“望文生义”真不知道说到点子上了没有。那就让“明眼人”来下结论吧!
我总的感觉琪璋的字已经很不错。这很不错的主要标志,就是他已经写出了一种颇为成熟的个人风格。这是一种轻松闲雅的风格,也是一种率意天真的风格;是很有些“林下”之风的。因而信手拈来似不经意,而笔之所及则水到渠成,已基本不见“作意”、“经营”之迹。何绍基说得好,如果写字“不成家数”,那便是“枉费精神”。而“成家数”,就是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来。可以确认,琪璋的字,是算得上“成家数”的了。
琪璋的字之所以“很不错”,还在于他较好的解决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因而他的字传统功力与韵致是即目可辨、无可怀疑的(如其中那黄庭坚与于右任的影子便非常清晰);他的字对时代气息与追求也是即目可辨、无可怀疑的(因而它总体上仍是“很时尚”的)。众所周知,正确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实乃当今任何一位书家走向艺术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此事是说来容易,实则很难。应该说,琪璋对这一“难题”的解决,是较为成功的。
就具体的方法、途径的层面来看,琪璋同志解决这一“难题”所走的也是一条将帖学与民间书迹结合的路子;亦即将帖学中的某些因素与民间书迹中的某些因素糅合与熔铸于一身的路子。因而在琪璋的作品中,那点画、结体与章法中的民间书迹特征随处可见,但那韵致、那机理则无疑又是帖学性质的了。应该说,在这里,他较为成功地将民间书迹提升到了帖学的水平,而不是如时下相当部分人那样地将帖学降低到了民间书迹的层次。
琪璋的一件作品中写有前人的这样两句话:“无须故作惊人笔,写得性灵品自高。”看来,这理应也是他的一种艺术理想与追求了。也许正是这种艺术理想与追求的一种形象显现吧,所以我觉得如果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他的艺术特征的话,倒是颇为恰如其分的。的确,琪璋的字,就是以这种并不故作惊人之笔而又有一定的艺术品位为特色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特色,而不是一种完美;其缺点与不足也仍是可见的,如有的作品中的局部的不协调之类。但这已经是瑕不掩瑜的了。
这就是琪璋的书法作品集,所留给我的一些大体印象。“望文生义”真不知道说到点子上了没有。那就让“明眼人”来下结论吧!
(尹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宁夏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美学家。)
分享到:
8条评论,2人参与。